清朝末期由於清政府的無能,使中國飽受很多恥辱,痛失許多領土。其實在清朝末期,還有很多機會挽回一些顏面,但由於清朝的主和派阻撓,使中國錯過了很多良機。歷史沒有如果,但是反過來分析那段歷史,還得值得借鑒的。其實清末並不缺能臣良將,我在以前的文章也說過,只不過都被主和派打壓下去,很多能人埋沒於人間。
清朝末年時,日本藉助明治維新實力大增,開始露出侵略本性。在日本看來,要想佔領中國,就必須把朝鮮作為跳板,先佔領朝鮮、東北,進而滅亡整個中國。於是日本派兵侵略朝鮮。朝鮮作為中國附屬國,被日本侵犯了,必然要向宗主國報告。而此時清朝雖然衰弱,但必竟是自己的屬國,於是就派人到朝鮮幫助打日本。
在清朝派去的這些人中,其中有一個小官,此人很有遠見。他到了朝鮮後,對朝鮮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,認為日本此舉是要佔領朝鮮,並進而侵略中國,於是他向清政府和李鴻章提出六點主張。1、儘快把朝鮮劃為清朝直管的地區,同時增設玄菟[tú]、樂浪兩郡。這兩個郡名可是有歷史含義的。因為在漢武帝時就有這兩個郡名了。2、立即取消朝鮮王國。也就是說,把王國作為中國直管省。
3、抓緊增兵並在朝鮮半島各個重要海港派兵把守,防止日本人登陸。4、招收朝鮮人,進行新軍訓練,防止日本和沙俄侵犯。5、東北地區也要加強重兵把守,並與朝鮮駐軍形成呼應之勢。6、收復琉球王國,並派重兵把守,牽制日本力量。
看看這6條厲害的主張,如果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很難提出。而提出這6條主張的就是清朝小官張謇,他的六條主張,就是清史中有名的《朝鮮善後六策》。但光有名沒啥用,卻被李鴻章扔進垃圾堆了。
李鴻章認為一個小官太妄想了,如果實施了就必然得罪日本。所以李鴻章根本沒重視張謇,這就是主和派賣國賊的鼠目寸光!而張謇提出的《朝鮮善後六策》也不是無憑無據。據史料記載,面對日本虎視眈眈,當時朝鮮國王也向清朝請求多派兵,而且讓清朝仿照元朝監國的模式接收朝鮮。可見張謇提出的這六條主張有理有據。
張謇當時並不是什麼官,也就是一個跟班的。因為清朝都是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當大官,所以張謇對於自己的建議沒被重視很上火。他認為自己人微言輕,官小了說話沒人重視,一氣之下辭官回國,發奮讀書考了清末的狀元。張謇總算當了清朝的官員,但時機已經錯過。他經過觀察認為只有實業才能救國。正巧張謇的才華被張之洞賞識。據史料記載,張之洞派他到江蘇南通籌辦紗廠。
清朝時,在人們眼裡,商人地位低,很多人瞧不起。但張謇抱定實業救國的理想,把紗廠辦的很成功。後來在張謇組織下,他又成立了輪船廠、油廠、麵粉廠等20多家公司,興辦了400所學校。
毛主席對張謇的實業救國舉動也很賞識,毛主席說張謇是近代我國實業發展不能忘記一人。
張謇晚年常常很遺憾,因為他認為當初李鴻章沒聽他的話,才使得清朝滅亡。張謇還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,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。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,他指出過去的措施,在「無導民興業之心」,卒之糜費而乏效果。今後部辦企業,概行停罷,悉聽民辦。他生前主張「實業救國」、「教育救國」,舉辦了不少工廠企業和教育文化事業。他的「實業救國」雖不能挽救舊中國危亡,但卻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。張謇將大生紗廠早期的棉紗產品使用「魁星」商標,下設有「紅魁」、「藍魁」、「綠魁」、「金魁 」、「彩魁」等不同產品線。商標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點斗,獨佔鰲頭的形象。投產後的第二年,大生紗廠得純利5萬兩;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;到1908年累計純利達到190多萬兩。在大生紗廠經營好轉之後,集資招股的問題似乎再也不存在了。1901年張謇等人決定再招20萬兩新股,一年之內就成功集到20.75萬兩。1904年,張謇決定擴張,籌建大生分廠。原來不肯出資的桂嵩慶此時也「自願入股二萬」。當初寫信指控張謇的浙江候補道朱幼鴻,此時亦入股1萬兩。和大生一廠籌備時的艱難相比,大生二廠從籌備到開工僅29個月,很輕鬆地就收足了80萬兩股本。「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」在商部正式註冊,並且取得了「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」的專利權,張謇的社會威望也與日俱增,成為各派爭相延攬的人物。 「一個人辦一縣事,要有一省的眼光;辦一省事,要有一國之眼光;辦一國事,要有世界的眼光。」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規模,當時西方各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,給中國紡織市場留出了一個巨大空間。1913年以後,和其他地方的紡織企業一樣,大生一廠、二廠連年贏利,興旺一時,僅1919年兩廠贏利就高達380多萬兩,創下最高紀錄。總計從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間,大生兩個廠的利潤有1000多萬兩1920~1921年,上海報紙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,是當時市場上最搶手的股票之一。此時,大生已擁有紗錠13.7萬多枚,張謇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。
最有遠見清朝小官,這三國差點成了中國領土
清朝末期由於清政府的無能,使中國飽受很多恥辱,痛失許多領土。
其實在清朝末期,還有很多機會挽回一些顏面,但由於清朝的主和派阻撓,使中國錯過了很多良機。
歷史沒有如果,但是反過來分析那段歷史,還得值得借鑒的。
其實清末並不缺能臣良將,我在以前的文章也說過,只不過都被主和派打壓下去,很多能人埋沒於人間。
清朝末年時,日本藉助明治維新實力大增,開始露出侵略本性。
在日本看來,要想佔領中國,就必須把朝鮮作為跳板,先佔領朝鮮、東北,進而滅亡整個中國。
於是日本派兵侵略朝鮮。
朝鮮作為中國附屬國,被日本侵犯了,必然要向宗主國報告。
而此時清朝雖然衰弱,但必竟是自己的屬國,於是就派人到朝鮮幫助打日本。
在清朝派去的這些人中,其中有一個小官,此人很有遠見。
他到了朝鮮後,對朝鮮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,認為日本此舉是要佔領朝鮮,並進而侵略中國,於是他向清政府和李鴻章提出六點主張。
1、儘快把朝鮮劃為清朝直管的地區,同時增設玄菟[tú]、樂浪兩郡。這兩個郡名可是有歷史含義的。因為在漢武帝時就有這兩個郡名了。
2、立即取消朝鮮王國。也就是說,把王國作為中國直管省。
3、抓緊增兵並在朝鮮半島各個重要海港派兵把守,防止日本人登陸。
4、招收朝鮮人,進行新軍訓練,防止日本和沙俄侵犯。
5、東北地區也要加強重兵把守,並與朝鮮駐軍形成呼應之勢。
6、收復琉球王國,並派重兵把守,牽制日本力量。
看看這6條厲害的主張,如果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很難提出。
而提出這6條主張的就是清朝小官張謇,他的六條主張,就是清史中有名的《朝鮮善後六策》。
但光有名沒啥用,卻被李鴻章扔進垃圾堆了。
李鴻章認為一個小官太妄想了,如果實施了就必然得罪日本。
所以李鴻章根本沒重視張謇,這就是主和派賣國賊的鼠目寸光!
而張謇提出的《朝鮮善後六策》也不是無憑無據。
據史料記載,面對日本虎視眈眈,當時朝鮮國王也向清朝請求多派兵,而且讓清朝仿照元朝監國的模式接收朝鮮。
可見張謇提出的這六條主張有理有據。
張謇當時並不是什麼官,也就是一個跟班的。
因為清朝都是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當大官,所以張謇對於自己的建議沒被重視很上火。
他認為自己人微言輕,官小了說話沒人重視,一氣之下辭官回國,發奮讀書考了清末的狀元。
張謇總算當了清朝的官員,但時機已經錯過。
他經過觀察認為只有實業才能救國。正巧張謇的才華被張之洞賞識。據史料記載,張之洞派他到江蘇南通籌辦紗廠。
清朝時,在人們眼裡,商人地位低,很多人瞧不起。
但張謇抱定實業救國的理想,把紗廠辦的很成功。
後來在張謇組織下,他又成立了輪船廠、油廠、麵粉廠等20多家公司,興辦了400所學校。
毛主席對張謇的實業救國舉動也很賞識,毛主席說張謇是近代我國實業發展不能忘記一人。
張謇晚年常常很遺憾,因為他認為當初李鴻章沒聽他的話,才使得清朝滅亡。
張謇還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,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。
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,他指出過去的措施,在「無導民興業之心」,卒之糜費而乏效果。
今後部辦企業,概行停罷,悉聽民辦。
他生前主張「實業救國」、「教育救國」,舉辦了不少工廠企業和教育文化事業。
他的「實業救國」雖不能挽救舊中國危亡,但卻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。
張謇將大生紗廠早期的棉紗產品使用「魁星」商標,下設有「紅魁」、「藍魁」、「綠魁」、「金魁 」、「彩魁」等不同產品線。
商標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點斗,獨佔鰲頭的形象。投產後的第二年,大生紗廠得純利5萬兩;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;到1908年累計純利達到190多萬兩。
在大生紗廠經營好轉之後,集資招股的問題似乎再也不存在了。
1901年張謇等人決定再招20萬兩新股,一年之內就成功集到20.75萬兩。
1904年,張謇決定擴張,籌建大生分廠。
原來不肯出資的桂嵩慶此時也「自願入股二萬」。
當初寫信指控張謇的浙江候補道朱幼鴻,此時亦入股1萬兩。
和大生一廠籌備時的艱難相比,大生二廠從籌備到開工僅29個月,很輕鬆地就收足了80萬兩股本。
「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」在商部正式註冊,並且取得了「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」的專利權,張謇的社會威望也與日俱增,成為各派爭相延攬的人物。
「一個人辦一縣事,要有一省的眼光;辦一省事,要有一國之眼光;辦一國事,要有世界的眼光。」
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規模,當時西方各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,給中國紡織市場留出了一個巨大空間。
1913年以後,和其他地方的紡織企業一樣,大生一廠、二廠連年贏利,興旺一時,僅1919年兩廠贏利就高達380多萬兩,創下最高紀錄。
總計從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間,大生兩個廠的利潤有1000多萬兩1920~1921年,上海報紙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,是當時市場上最搶手的股票之一。
此時,大生已擁有紗錠13.7萬多枚,張謇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。